不能
作物生于天地之间,必然会受到各种动物的危害,如蚜虫,红蜘蛛,食心虫,夜蛾类害虫,蛴螬,金针虫,小地老虎等地上地下害虫。而作物无有手和脚,没办法去驱赶它们,这就得靠人来做,人工喷洒农药就是其中比较好的一种方法,如噻嗪酮等。
一,农药噻嗪酮的作用
农药有胃毒,触杀,内吸,熏蒸,拒食,驱避,引诱等剂型。
而噻嗪酮这种杀虫剂,有胃毒和触杀的作用,也有一定的驱赶性,即靠它的物理,化学作用,如颜色,刺鼻的气味等,使得害虫等动物忌怕而逃避,或转移,从而起到保护作物而不被蚜虫等危害的作用。
噻嗪酮也叫稻虱净,扑虱灵,意思就是飞虱,粉虱等动物被赶得或被杀灭的干干净净,作用很灵光。
但噻嗪酮并非仅对这些半翅目的“虱子”有作用,对同样具有此危害特性的叶蝉,蚧壳虫,蚜虫等也有很好的驱赶或杀灭作用。
噻嗪酮具有较强的触杀作用和胃毒作用,也就是说,害虫一旦接触到噻嗪酮,它就能杀灭,吃了粘有噻嗪酮药物成分的叶,枝等组织,到了胃里后会中毒,也就玩完了,中了内毒。
噻嗪酮的作用机理是,可以抑制害虫的表皮形成,导致其蜕皮困难,不是蜕不下皮来,就是皮太紧,或者是没有表皮而裸奔,结果不是穿的太瘦,紧紧巴巴的成“紧箍咒”而造成身体畸形而亡,就是因没有外衣而丑煞,反正到最后都跑不了一个字,即“亡”。
噻嗪酮虽然是比较好的二嗪类几丁质合成抑制剂,对半翅目害虫有良好的防治效果,但是我们在使用噻嗪酮时需要注意几点。
二,噻嗪酮使用时需要注意的几点
第一,噻嗪酮对低龄害虫的防治效果较好,但对成虫却没有直接的杀伤力。也就是说,它对成虫的防治效果很差,所以早使为佳。但噻嗪酮却能减少害虫的产卵量并阻碍其孵化。
第二,噻嗪酮没有内吸性,所以我们在使用时,应喷洒均匀,周到,才能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。
第三,噻嗪酮因是几丁抑制剂,所以作用速度较慢,一般使用3-7天后,其药效才会达到高峰,因此不宜单独使用。
噻嗪酮可以与吡虫啉,高效氯氟氰菊酯,阿维菌素,哒螨灵,烯啶虫胺,吡蚜酮等速效性农药混配使用。
第四,噻嗪酮因触杀和胃毒作用强,一般都是用来喷施,不宜拌土作毒土撒施,也不宜穴使,因作物的根系对其没有吸收性。
第五,噻嗪酮不能用在白菜和萝卜上防治害虫,否则会因接触而造成萝卜白菜出现褐斑和绿叶白化等的药害。
所以说,噻嗪酮对某些害虫有很强的触杀,胃毒和驱逐作用,但其选择性强,对除半翅目的害虫,其作用甚小,而且对成虫的杀伤力弱,所以得与其他速效性药剂混配较好,一般不做单剂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