源城区埔前镇的泥金村,毗邻市高新区。据了解,泥金村目前有4100多人,共有4个自然村,分别是坝心、上围、天湖、茶湖,近些年来,村子的土地渐渐被征收,但是热爱乡土的村民们还是坚持留下了宗祠附近的几百亩土地。在泥金村,村民们讲闽南话;出了村,他们讲普通话、河源话甚至粤语。
村委会负责宣传的黄委员回忆说,由于历史原因,泥金村黄氏族谱遗失严重,出现了断层,目前大家正尽力修复族谱,他们根据村里老人的回忆和搜集到的资料推算,泥金黄氏祖先应是明末清初从福建漳州迁居到河源埔前,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。泥金黄氏现已传至第17代人,他属第11代人。
泥金村的黄姓人家,家家户户有本《黄太祖峭山公训子诗》,也雕刻在黄氏宗祠的墙上。

骏马堂堂出异方,任从随处立纲常;
深居外境犹吾境,久住他乡即故乡。
朝夕莫忘亲命语,晨昏须荐祖宗香;
惟愿苍天垂庇佑,三七男儿总炽昌。
这就是《黄太祖峭山公训子诗》流传最广的“外八句”,意在激励黄氏后人要外出大胆创业、扎根他乡又不忘祖宗,这也是他们的祖宗遗训。
“百善孝为先”、“父母在,不远游”是流传至今的行为准则。而当时的黄峭山却大胆让儿子们各奔异乡,这种“敢为天下先”的精神激励黄氏后人创业八方,事业有大成者不计其数。
习俗
大年初一吃斋习俗沿袭至今
大年初一,是中国人认为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,大鱼大肉吃到腻,然而在泥金村,黄姓人家却只是吃斋。据泥金村黄氏宗亲联谊会黄理事长介绍,这是为了区分黄太祖峭山公三个夫人的后代。大年初一,大老婆的后代吃一顿斋,二老婆的后代就吃两顿斋,三老婆的后代则吃三顿斋。
黄理事长认为,泥金人除了说话与周边村不一样外,“大年初一吃斋”这一习俗与周边村的人也“有点不同”。但总体来说,泥金人的生活习俗与河源其他村差不多。”
坚守
与正宗闽南语已有较大差别
据河源、梅州等地的黄氏族谱记载,粤族黄氏几乎都是黄峭山后裔,其中不少也是福建迁居过来的。在这些黄氏后裔居住地,能保留原住地方言的非常少,多数被同化了。为何泥金人至今还能讲闽南话呢?
与其他地方的黄氏后裔相比,泥金村人多,村民居住比较集中,在村里都是用泥金话交流,有一个好的语言环境。但是他们说的闽南话与正宗的闽南话已经有了很大差别,长期以来,泥金黄氏人在与外界交往的过程中,学会了说普通话、河源话和粤语。也正因为学会了这些话,反过来也影响了泥金话。